第153章 朱元璋的斟酌

-

【觀察一下秦始皇,隋文帝和朱元璋的決策,他們是否還敢於隨意決定繼承人?

他們選擇將皇位隻傳給正室所生的長子,因為他們擔憂這會引起國家的混亂。

遺憾的是,他們最擔心的情況還是出現了,似乎憂慮之事往往成為現實。

朱元璋並冇有全知全能的能力,如果他能夠預見到朱棣會發動叛亂,他或許會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,或者他會選擇提前除掉朱棣。

雖然朱元璋對朱棣有著深厚的喜愛,但在他看來,國家的和平穩定更為重要。】

【朱棣無疑是馬皇後所生,若非如此,他也不會被封為燕王這一關鍵職務。

在那個法製嚴格的曆史時期,如果朱棣不是正統的嫡出子嗣,那麽不可能會有眾多的人觀察形勢而采取行動。

至於《太祖實錄》,它豈能是輕易就能被篡改的文獻嗎?】

【將一個非嫡出的子嗣安排去守衛前代的都城,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職位?

還讓他在徐達的指導下獲得實戰經驗,並娶了他的女兒?

況且朱允炆本人也是庶出之子,我更願意相信老朱是因為對親近的人施以恩惠,這才決定了太孫的身份。】

【朱允炆在繼位之前,的確擁有極佳的運勢。

儘管太子妃常氏已經去世,但朱雄英尚存於世時,呂氏的扶正顯得合情合理,因為朱雄英健在,扶正呂氏不過是對呂氏的一種優待。

如果朱雄英早逝,隨後常氏在誕下朱允熥後因難產去世,那麽呂氏的扶正就絕無可能。

因為這會遭遇權貴集團的強烈反對,而朱元璋和其子也絕不會在有朱允熥的情況下,強行立朱允炆為嫡長子。

不僅常氏與朱雄英的去世順序不可顛倒,朱標和朱元璋的離世順序也同樣關鍵。

若朱標繼位,那麽由勳貴和藩王相互製衡的政局便最為穩固,得到藍玉和傅友德支援的朱允熥,將更被視為儲君的理想人選。

在朱標的統治時期,誰是嫡長子,並非取決於出生的先後,而是取決於誰的勢力更為強大。

隻有在常氏、朱雄英、朱標和朱元璋依次去世的特定順序下,朱允炆纔有可能成功奪得嫡位。】

……

評論區裏麵的內容都在議論,有質疑真實性的,有拿出治療開始長篇大論的反駁的。

當然也有單純的認為這個觀點冇問有問題的人。

某一個時空之中,這些已經影響不到朱元璋了。

因為此刻的大明,太子朱標已經去世,朱元璋正處於悲痛萬分之中。

他雖然有心立朱允炆為新的太子,讓皇孫繼承大統。

可是這個時候得知了在未來,朱棣會清君側,這又讓朱元璋有點猶豫。

"允炆和老四,倒真是一個難題。"

朱元璋站在紫禁城的深宮之內,望著那片他親手打下的江山,心中卻是波濤洶湧。

朱標的去世如同一道晴天霹靂,猝不及防地奪走了他心中的驕傲與希望。

他的皇孫,朱允炆,那個溫文爾雅、書卷氣十足的孩子,理應是太子的最佳人選,然而朱棣的野心和未來的預知卻如同一根刺,深深紮在他的心頭。

不知不覺間,朱元璋的臉上已經帶著無儘的疲憊與掙紮。

夜幕降臨,宮燈初上,朱元璋召見了自己最信任的謀士,李景隆。

李景隆是個沉穩內斂的中年人,他的智謀和忠誠,讓朱元璋在朝堂上的爭鬥中屢屢占得先機。

"陛下,您召見臣有何吩咐?"李景隆恭敬地行了一禮,目光中透露出對皇帝的深切關切。

朱元璋沉默了片刻,然後緩緩開口:"景隆,你說,若是朕立允炆為太子,將來會如何?"

李景隆的眼神微微一凝,他知道這是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。

他沉思了片刻,方纔謹慎地回答:"陛下,允炆殿下聰明仁厚,若能繼位,定能繼續發揚大明基業。"

"但朱棣殿下的才能也不容小覷,他若有所行動,朝廷恐怕會有一番風波。"

朱元璋的眉頭緊鎖,他知道李景隆所言非虛。

朱棣的才乾他是知道的,那股子銳氣和決斷力,確實讓人難以忽視。

但清君側的預言如同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上,讓他難以做出選擇。

"朕已經失去了標兒,不能再讓允炆步其後塵。"

朱元璋的聲音低沉,充滿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擔憂與保護。

李景隆默然,他知道皇帝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,但他也明白,這個決定一旦做出,就意味著一場風暴即將來臨。

就在這時,一名宮女匆匆進來,臉上帶著驚慌:"陛下,不好了!有人在宮中發現了刺客!"

朱元璋和李景隆對視一眼,都看出了對方眼中的驚疑。

在這個關鍵時刻,宮中竟然出現了刺客,這無疑是一件大事。

"傳我的命令,立刻封鎖宮中所有出入口,任何人不得進出!"

朱元璋命令道,他的聲音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。

李景隆立刻領命而去,而朱元璋則是麵色陰沉地坐在龍椅上,心中暗自思量著這一切的背後可能隱藏的陰謀。

夜色越發深沉,宮燈搖曳生輝,映照出朱元璋那張刻滿滄桑的臉龐。

他的眼中閃過一絲堅定,無論如何,他都要保護自己的孫子,即使前方是滔天巨浪,他也要力挽狂瀾。

在接下來的日子裏,朱元璋開始秘密佈置,他要確保朱允炆的安全,同時也要防備朱棣可能的異動。

他在暗中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密探,去打探朱棣的動向,同時也加強了對朱允炆的保護。

朱允炆對於祖父的關心感到溫暖,但他也知道,自己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。

他開始更加努力地學習治國之道,同時也不忘加強自己的武藝,以備不時之需。

而朱棣那邊,也似乎察覺到了什麽。他的行動變得更加謹慎,不再像以前那樣頻繁出入朝堂。

他的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,似乎在暗中籌劃著什麽。

就這樣,兩股力量在暗中較量,整個大明王朝彷彿被一股無形的緊張氣氛所籠罩。

不久之後,刺客被抓住了,朱元璋打算親自審問。

-